上海一条行驶了五六十年的公交线路——55路已经被决定撤销了。对于管理部门来说,理由是“站得住脚”的:55路走的线路,由147路代替,且在同一线路上还有910路,以及与55路多数站重复的61路。故而,撤销55路,对市民在“这方面”出行并不会造成“很大影响”。即使“原公交147路江西北路武进路附近乘客,要到原公交55路吴淞路海宁路站换乘新线路”,对“这部分老乘客”,公交企业也“请市民对大家的工作予以理解和支撑。”话说到这份上,大家的嘴也就似乎被堵上了。 但是,在所有的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中,都是这样的“表述”,众多市民对55路有留恋之情,网友们也纷纷“晒出”自己在55路曾经有过的记忆。这是为什么?因为55路也是一种“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是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也许有观点觉得,任何一条公交线路都有“记忆”。这是自然的。但对于55路这条线路的记忆来说,至少有三条价值。一是这条线路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几乎与新上海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记录着新上海公交事业发展史。如,“910的前身其实就是55路的支线车,还记得当时有55路到南浦大桥的中巴车”“55路永远留在记忆中了,我坐过所有车型”。二是寓含着这线路的周围市民生活和沿线市政建设变化的信息。“中学时去外滩和五角场只有55路,怀念啊!”“小时候去外滩、虹口中学、法语培训中心都坐的55路,学生时代的回忆。”“永远的55路……”“当年地铁未开通的时候,从五角场到外滩必坐这部车子,沿着四平路一直开。上下班高峰的时候,堵车很恐怖,后来就快多了。”这些网友感言,无不具有“城市记忆”的价值。三是因其途经外滩沿线,在全国也有一定知名度,成为外省市甚至海外人士对上海的一个记忆。 城市是一种历史学问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经济越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保护城市记忆的工作就越重要。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高楼大厦、立交桥、高架路,而是要求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学问内涵——城市记忆是多方面的。 当然,我并不认为撤销了55路,就是主事者对城市记忆的丢弃,而恰恰在于说明一种现象:大家现在对于一些城市建设中具有保存价值的记录,往往容易忽视,或者说脑子里就是缺失了一根保存城市记忆的弦。时常大家更多考虑的是一种眼前的经济效益,这并不能算完全之错。比如,在55路这条线路上,确实有几条重复性的线路,55路车队的经济效益也不如以前,不如其他车队,从节约的角度而论,对一些公交线路进行整合调整是必须的,但是否在这样的经常性变化中,不忘一种“学问”,如保留55路,将其他“记忆价值低”的线路更换?实际上,正是因为缺少了一种学问自觉,才会不那么关注城市记忆这样的“学问事”了。 我注意到,本市运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乘客普遍觉得应该保留55路,这方面的呼声比较高,那么可能会考虑将原本就是55路“派生”出来的910路,适时更名为55路。届时,55路将有望重回上海公交。这是不是表明这些相关的同志其实是意识到55路的“重要性”?于是,我是不是可以说一句老话,“早知恢复,何必撤消?”(陈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