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app

关闭
社区是新时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基石
发表时间:2022-06-24来源:首都文明办

  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带动市民群众自觉参与社区疫情防控,使社区不但成为阻击病毒坚强堡垒,也成为居民百姓“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建设美好生活的创举。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就要延伸疫情防控时期的有效措施,把社区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基石,把市民群众吸引动员到文明社区创建中,推动形成“文明社区人人参与社区文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一)从巩固防疫成果着眼,提升文明社区创建认识

  疫情发生后,市民群众的活动范围受限,居民与社区的关系日益密切,社区的各项措施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直接影响。面对疫情防控,各社区全力把好社区门、守好社区院、关怀社区人,使社区的自治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把好社区门方面,各社区整合力量,调动各方人员,强化网格化管理、小单元作战防控措施,合理进行布控值守,设置疫情检疫点,落实包保包片责任压紧压实防控值守责任,共筑社区群防群治防线。守好社区院方面,各社区严密防控,走家串户摸清底数、建立台账,进行“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排查,并耐心讲解防疫法律法规常识,劝导居民自觉做到不串门、不聚会、不扎堆,自觉抵制传谣造谣等行为。关怀社区人方面,以周到服务为出发点,时刻提醒居民出入戴口罩,对独居和隔离在家的人员电话随访,做好安抚工作,把党的温暖送到居民心中从防疫实践看,由于社区区域明确、可以建立严密防控网,通过封闭管理严防病例输入,通过严格排查防止内部扩散。还可以形成社会凝聚力,党员干部带头,共筑线上防疫工作平台,共建社区防控互助体系。不过,在具体的防疫工作中,仍可以看到社区在实行各项防疫政策过程中受到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多重引导、社区党组织决策、居民舆论与意见、社区工编辑能力差异等不同方面的影响,社区没有系统化、明确化的标准,导致社区在治理过程中出现摸不着头脑,尺度把握不到位、工作方法不灵活、防控措施不主动、组织领导不作为等方面问题,成为疫情防控过程中令人心忧的现象。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蓬勃兴起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爱国卫生运动”“门前三包”“军民共建”等文明创建,为改善城乡环境、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党委牵头、多部门合作、全民参与的群众性创建活动,社会基础深厚,影响力、带动力强。地抗击疫情斗争中,各地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把创建无疫情社区作为主要内容和主阵地,广大志愿工编辑挺身一线,协同社区干部上门逐户排查,努力化解疫情传播风险,讲文明、优环境,优秩序、优服务、促健康,不仅有效改善了社区环境卫生状况,降低了健康风险,而且及时准确开展疫情防控和健康科普宣传,提升了群众的防控意识。精神文明创建是人民群策群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运而生,也必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深化。

  (二)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着手,增强文明社区创建能力

  市民群众栖居城市是以社区为具体载体,社区是人与他人、人与城市、人与社会发生关联的生活空间公共空间。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城市治理的基石、国家治理的重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在全方位防控体系中,社区就是重要的耦合点。近年来,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与发展需求日趋多元化,为中国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治理需要朝着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方向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区治理主体不明确,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三者难以形成合力,导致有些社区即使有网格化,但只有“格”,没有“网”,更无大数据。社区治理忽视市民群众主体性,对市民的动员力弱。多数社区居民对于自己应有的权利义务缺乏认识,对自己所在社区的相关事务关注度不够,甚至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参与社区治理,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倾向,导致社区“唱戏”、居民“看戏”不利局面。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中,基层社区是促进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纵深发展的主要载体,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提高社区治理效能,既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目标,也是不断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创新治理理念,党员回社区报到、一刻钟便民服务站、社区医院等,推动社会治理力量一直在下沉。文明社区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本基础,也是推进社区治理水平现代化的手段和目的。文明创建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提高新时代文明社区创建能力,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夯实居民共有精神家园的同时,要协同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着力解决小区治安、路旁绿化、路灯管护、车辆停放楼道卫生等现实难题,并同居民“多商量”、让居民“多监督”、促进居民“多参与”,推动文明创建和基层社会治理互融互促、提质增效,让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干部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从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夯实文明社区创建基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城乡基层社区的管理服务机制,加强社区学问建设,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费孝通先生指出:“社区建设是建设一个守望相助、尊老护幼、知礼立德的高尚精神文明的过程,也将是社区居民共同营造一个和睦成风、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环境的过程。” 新时代新情况,推进新时代文明社区建设要在凝聚新动力、打造新引擎、强化新手段、拓展新领域上下功夫,努力开创居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文明新局面。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文明社区创建新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心聚力“最大公约数”。充分发挥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作用,组建“百姓宣讲团”,采取唱歌曲、讲故事、诵经典、谈感悟等形式生动宣讲,向居民传递社会正能量。继续用好“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载体,彰显凡人善举的道德之光。深入开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俗节日活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定期组织举办邻居节,通过征集“家风、家语、家训、家书”活动,布置社区学问墙,举办“趣味运动会”等,发扬光大家庭美德,培育邻里和美学问。按照“易记、易懂、易行”原则制定居民公约,组织居民签订公约承诺书,强化居民自我约束意识,培育居民在日常行为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志愿服务日常化,打造文明社区创建新引擎。针对社区工编辑人手少,缺少专业人员现状,积极发掘和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摸清“党员社区报到”人员情况,组建下沉社区在职党员干部领航志愿服务队,开展“周末大讲堂”,为居民提供政策宣传、法律咨询、环保宣讲、网络科技普及等服务。积极调动社区内退休后干部教师、文艺人才等人士积极性,组建艺术学问志愿队,组建社区音乐合唱团、文学社、棋艺社,举办社区书画大赛、球类大赛,促进居民在参与艺术学问活动中陶冶情操。大力倡导居民百姓参与社区治理,以“邻里守望”为主题,组织开展孝亲敬老、敦睦邻里、慈善互助等志愿服务,营造邻里互助,和谐友善的人文氛围。加强与市、区志愿服务组织联系,围绕社区群众需求,积极搭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注重发现挖掘志愿服务中的典型人物、有效做法,定期总结活动成效,提炼总结工作经验,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丰富“讲文明 树新风”活动内容,拓展社区文明创建新领域。巩固社区辖内单位共建,不断创新警民共建、驻企共建、校区共建等内容形式,健全社区共建工作联席会议,推动共建单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巩固社区创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组织开展“找一找、议一议、改一改、评一评”群众活动,把私搭、乱贴、乱堆、乱扔等不良现象作为创建重点,创建优美社区环境。以“家风美德”传承为载体,在弘扬传统优良家风的同时,发现和树立新时期健康文明向上的新家风。要紧贴居民美好生活新需求,广泛开展“讲文明 树新风”活动,积极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引导人们垃圾分类、节能节水、低碳出行,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让低碳节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深入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培育健康文明的餐桌学问。延续防控疫情好做法,加强居民健康通识教育,制定居民卫生健康公约,有效根治“抽游烟、随地吐痰、不清理狗屎”等新的卫生健康公害。

  树牢互联网思维,强化文明社区创建信息化新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大数据”社区治理已成为现代智慧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文明社区创建手段也要与时俱进,搭建“先进科技+组织服务+协同平台”,建立全流程一体化创建机制,着力解决组织难、服务慢、创建繁问题,促进居民群众从要我创建向我要创建转变。抓住网上社交平台和人们之间的“黏性关系”,开展社区网络群的文明传播行动,变单向灌输为互动交流,变无差别传播为分众式引导,切实提高社区文明创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董爱君

责任编辑:王 楠
【纠错】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