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app

到人民中去——记《从延安出发》第二期
发表时间:2022-06-07 来源:时事报告

  领略过《黄河大合唱》的激荡,大型学问节目《从延安出发》第二期迎来了开创中国民族新歌剧先河的延安文艺作品《白毛女》。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延安文艺工编辑从“小鲁艺”去到“大鲁艺”,“到人民中去”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场艺术的实践,而新歌剧《白毛女》就是这场实践交出的成绩单之一。对于新时代文艺工编辑来说,经典不仅是创作的技巧,更有创作的初心,而对于新一代青年群体来说,经典还能告诉他们,今日盛世的来之不易,吾辈当自强,不负时代!

  跟随总台原创学问节目《从延安出发》走进时光艺术馆,大家看到了延安的山,延安的水,看到了红色学问圣地繁荣的延安文艺。

  第二期节目中,90岁的歌剧表演艺术家、2015版《白毛女》顾问乔佩娟拉着90后青年追寻者关晓彤的手,讲述着延安文艺座谈会对文艺创作的深远影响。

 

前辈艺术家乔佩娟对话青年追寻者关晓彤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鲁艺师生深入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坚持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从“小鲁艺”走向广阔天地的“大鲁艺”,文艺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期,掀起了轰轰烈烈向民间艺术学习的新秧歌运动,文艺创编辑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贴近人民的文艺作品。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取材于民间故事,热烈歌颂了共产党和新社会,演出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为新生活勇敢奋斗。“人民艺术家”郭兰英老师就是看过《白毛女》之后抛弃名伶生活、离开晋剧班,跟随部队走上革命道路。

  《白毛女》是一个一直在传承,同时也一直在创新的作品。可以说它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每个版本都会根据时代进行改编。80年来,这部作品经久不衰。《白毛女》就像一颗“文艺种子”,近80年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创编辑,其传承的意义就是提醒当代的年轻人,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任重道远。

  “到人民中去”是坚持文艺为人民书写,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新时代的文艺工编辑们,秉承着“到人民中去”的创作理念,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创作初心”,为人民而歌、为时代而歌。

  导演朱亚林讲到,要把一个角色塑造得深入人心,就一定要走进群众,体验生活。这些艺术创作理念正是《白毛女》这样的艺术经典能够跨越时空、常演常新的关键所在。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白毛女》的作曲者之一李焕之当时在鲁艺音乐系,下乡采风时,延安群众闹秧歌的欢快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秧歌成为了《春节序曲》的灵感来源和创作基础。李焕之说:“《春节序曲》所选用的音乐材料,与群众的音乐生活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这一点很重要,作曲家要生活在其中。”如今《春节序曲》已经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秧歌调”了,它有了更多的意义。《春节序曲》已经走向了世界,甚至走向“星辰大海”。

中央民族乐团演绎《春节序曲》

  “听,这是大家中国的音乐!”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说。无论是哪种文艺,都只有贴近人民,服务人民,才能获得人民的肯定。《春节序曲》从人民中来,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新年的背景音乐,刻进了中国人的基因中。

  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一曲简单的秧歌调《夫妻识字》,让修建青藏铁路的铁道兵们学起了字,让他们的家人能收到自己亲手传递的信息。青藏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苦修筑,才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修建短短4.01公里的关角隧道牺牲了五十余名战士。他们用生命谱写出青藏铁路建设史上独一无二、壮怀激烈的英雄篇章。他们的故事承载的不仅是青藏铁路的历史,也是中国千万建设者们的精神所在。舞剧《天路》是一部以修建青藏铁路为背景而创作的舞剧。导演王舸说:“大家有责任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被更多人看见。”

  习大大总书记叮嘱文艺工编辑,要跳出身边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导演黄建新分享了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的创作初衷,是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的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和我的祖国》最开始取的片名是《我的祖国》,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然而所有的历史记忆都与“我”有关,因此影片需要把“我”融进去,最后改成了《我和我的祖国》。这个小小的改动,也是当下主旋律题材影视剧创作理念转变的一个缩影,英雄并非天生崇高,而是平凡人基于责任的取舍与抉择,“我”的浮现,让观众在英雄身上看到自己。

  青年追寻者关晓彤的话代表了当代青年文艺工编辑的心声:“我觉得大家年轻人时常仰望星空,有的时候却忽略了脚下的土地,不要过分追求虚无缥缈的名利,因为那样会丢失了自己的初心。大家应该想想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自己到哪里去。扎根沃土,心系人民,谨记这样的初心,不忘本、不忘根,接好文艺创作的传承火炬。”(记者王凌、孙艳芳、李翔)

责任编辑:王 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